孩子厌学/拒学行为,可能与长期的社会心理适应困难有关;在不进行心理干预的情况下,症状会一直延续,其中约30%的人会发展为心理障碍。因此,早期心理疏导十分必要!
1、厌学拒学的原因分析:
①升学过渡期
通常而言,在小升初、分班、转学或更换老师等情况,容易出现适应不良。此外,长假后返校、学校好朋友的离去或关系的破裂;父母分居或离异,这些生活中的变化,都会加剧适应困难。
②躯体化症状
孩子可能会在返校前出现头晕头痛、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。
③欺凌、社交孤立以及孤独
厌学拒学的儿童青少年有1/3被欺凌和受伤害体验。除此之外,孩子表示自己几乎没有朋友,在学校里或学校外均体验到社交孤立、孤独,也是原因之一。
④焦虑和抑郁
孩子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忧,即害怕去学校、担心对父母造成伤害以及担心上学后家中会发生糟糕的事。
抑郁悲伤,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,难以进入学习状态,言语中透露出无价值感(如“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”)。
⑤师生关系冲突
如:被老师怀疑、缺少有效支持、被指责和惩罚等。
⑥消极思维、低自我效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有限
拒学儿童和青少年相较于正常群体,存在更明显的认知偏差、非适应性认知(如:反刍、非黑即白、以偏概全、过度概括化等)
此外,低自我效能感、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力,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拒学厌学的因素之一。
2、厌学拒学的心理干预
给孩子及早地进行心理干预,能帮助孩子减轻厌学痛苦,改善注意力、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,比如:
①一对一心理疏导。通过心理分析、认知行为CBT、沙盘游戏、绘画等,缓解不良情绪、调整孩子正向思维;
②建立学习的信心。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,让孩子从“厌学”变为“能学”到“自主学”;
③巩固心智模式。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;帮助调整期望值,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!